核心閱讀
知識產權對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助力國際化市場探索的支撐保障作用如何更好發揮,正是當下中國民營企業出海共同關注的話題。
□ 本報記者 張維
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重要資產,其全球布局與有效保護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國際化進程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全球多邊體系受到沖擊的情況下,世界各國政府仍然愿意實質性地推動多邊知識產權體系的發展,全球知識產權體系在這種大環境下表現出了獨有的韌性。”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知識產權助力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專題論壇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高級顧問白光清帶來這樣的利好消息。
知識產權對于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助力國際化市場探索的支撐保障作用如何更好發揮,正是當下中國民營企業出海共同關注的話題。
歡迎中企海外知產布局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支持的態度毋庸置疑。
“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我們發現,接近三分之一的專利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息息相關的。知識產權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們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工具。”白光清說。
中國的創新能力讓白光清印象深刻。白光清特別提及,中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申請了接近70%的專利,在科技論文的出版方面也跟美國并駕齊驅。
多國政府代表在論壇上表示了對中國企業的歡迎。大韓民國駐中國大使館知識產權特許參贊姜澤中專門介紹了中國企業在進入韓國時需要了解的韓國知識產權制度。
姜澤中提醒中國企業,中國和韓國在專利申請程序方面存在差異。
“在韓國,申請人可以提出復審然后進行修改,并且繼續進行審查程序。對于有意愿在韓國開展知識產權布局的企業來說,外語申請制度等為申請人提供了便利。此外,申請人可以提交不論形式的申請書,例如PDF格式、PPT模式等電子格式。”姜澤中給予的建議詳盡而務實。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馬德里信息與推廣司傳播與信息事務官貝努瓦·阿佩爾塞為中國企業帶來了“馬德里體系可以提供一個經濟、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解決方案”的信息。目前,馬德里體系支持英、法、西3種語言,可以在13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商標保護,幫助企業在不同的國家和司法管轄區進行商標注冊。
白光清對海牙體系助力中國設計全球保護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海牙體系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面向全球提供的一個服務體系。目前,海牙體系推出電子平臺“eHague”,續費、管理、轉讓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完成,非常便捷。“程序集約帶來的是手續更加便捷,時間成本也更加節約,同時便于集中管理,一次申請可以覆蓋很多國家。在費用上來講,海牙體系也能夠大大節約費用。”
白光清補充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網站上提供了友好的客戶互動,有關海牙申請的問題都可以到平臺上進行咨詢。為及時給中國用戶提供第一時間的響應,有關部門組織了服務群。今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借助AI工具開發了海牙體系系列短視頻講座,持續提供海牙體系的講解服務。
知識產權創新賦能行業
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走向海外,曾經從知識產權賦能自身發展中嘗到甜頭的他們,也期待著在國際化市場中仍能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獲益。
追覓科技,作為一家初創型民營企業,從最初攻克高速數字馬達這一核心技術,到如今覆蓋掃地機器人、吸塵器等多品類,“其成長歷程正是中國民營企業堅持技術創新、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生動縮影。”追覓科技知識產權總監賈光奇深有感觸地說。
“企業需要認識到,知識產權不僅僅是一個成本,而是一項很長遠的投資。知識產權工作同樣需要守正創新,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產權不僅應該成為企業的守護屏障、壁壘,為企業作出創新貢獻,更要在堅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礎上,為行業進行創新賦能。”賈光奇說。
寧德時代專利合作部副部長張頔也有類似的感觸。在張頔看來,知識產權強保護可助力制造業發展。“中國制造業發展想要打破內卷,必須從成本競爭轉向價值競爭,而價值的來源就是創新和差異化,這一切都需要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激勵。”
張頔認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三重價值:一是保障創新回報,形成創新、回報、再創新的正向循環;二是優化產業格局,引領行業競爭從價格戰轉向技術競爭;三是塑造國家競爭力,助力中國制造業攀升至全球價值鏈的頂端。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專利商標事務所訴訟事業部專利訴訟處處長柳冀說,中國民營企業走向海外的步伐并沒有減慢,而且進入全新的階段。企業從傳統的產品的輸出者逐漸過渡到了技術品牌及創新的全球貢獻者。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產權也從過去附屬的工具逐漸過渡為核心競爭力。
“知識產權是出海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北京潤澤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冀曉愷說,“一帶一路”是國家重大戰略決策,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了很多區域經濟合作伙伴協定和戰略協定。良好的環境帶來技術落地的信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政策背景下,把目光聚焦在“一帶一路”國家尋求發展空間、申請知識產權保護上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實現制度從跟隨到引領
中國民營企業在出海中,如何提升自身知識產權價值,如何加強知識產權布局,如何有效應對知識產權風險,是熱議不斷的話題。
知識產權風險在企業出海過程中不可避免。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知識產權研究室主任王亮亮認為,在應對出海風險方面,企業在戰略層面要把標準跟法規政策納入同一個體系來進行管理。自主品牌企業在遇到知識產權風險問題時,要提升自身應對能力,擺脫只依賴外部的慣性思維。很多企業雖出口產品,但在專利的布局和投資上意愿不強,提前開展專利布局是做好有效防范或者交叉許可的基礎,此外還要進行有效的風險識別和應對。
“做了這么多年知識產權工作,很多時候是做國際規則的追隨者、學習者,在知識產權的2.0甚至3.0時代,如何能夠實現知識產權制度從跟隨到引領,是我們這一代知識產權從業者的責任。”王亮亮說。
OPPO公司知識產權總監馬冬新認為,專利布局不僅要有法律的視角、技術的視角,還要有商業的視角、產業的視角,更要有國際的視角。在專利資產打造過程中,要根據企業商業策略決定自身的專利策略,在專利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在專利生命周期的每一個節點對其進行價值評估等,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到高價值專利打造上。
“企業在考慮專利布局路線的時候,應該著重考慮是否要在建壁壘、固生態方面采取更多舉措,選擇能持續長期投入的領域并不斷迭代技術。”馬冬新說,企業還可以重點考量在專利對抗方面怎么可以有效地進行反訴,保證產銷;如何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如何建立壁壘,把企業的競爭優勢最大化。
柳冀說,企業出海通常面臨海外訴訟費用高、程序復雜,展會維權、臨時禁令等風險,一方面要加強風險預警,另一方面要建立快速反應制度,除了加強律師的儲備以外,企業內部的制度應該足夠靈活,以應對緊張的程序。
冀曉愷建議,根據出海目標國法治健全程度、執法力度和執法效率三方面的評分進行組合布局的策略制定,明確技術出海目標,判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與此同時,利用海外知識產權決策智能模型,從市場價值、競爭強度、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等宏觀角度考慮在哪個國家做什么樣的保護。
編輯:吳迪